2019年,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这部作品惊艳登场,颠覆了台剧的传统模式。至今播出,豆瓣上已有近50万人的评价,评分高达9.4分,稳稳占据了经典台剧高分榜的首位。六年之后,它以重磅之势再次归来,新年伊始便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。究竟它为何如此受欢迎?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

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二季出来了吗_豆瓣9.4分剧集分析_2019台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第二季

开篇暴击

《我们与恶的距离2》的开篇直接给观众带来冲击,毫无台词铺垫。第一集中,观众目睹了三件令人震惊的事件。一个12岁的男孩罗誉因父亲涉嫌纵火案而遭受小混混的袭击,他的妹妹则遭受了同学的欺凌。班主任简老师表面上看似正义,却在直播中转瞬之间偷偷塞钱。精神科医生马亦森在法庭上遭遇混乱,凶手以精神病为借口逃脱罪责,这激起了受害者家属的愤怒。议员高张玉敏的言论前后矛盾,她私生女遭受性侵的案件甚至被压制。

2019台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第二季_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二季出来了吗_豆瓣9.4分剧集分析

剧情交织

这三个故事的情节并非各自孤立,而是逐渐融合在一起。马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,他所接待的躁郁症患者竟然是罗誉的班主任,这一发现使得剧情变得更加错综复杂。这种巧妙的情节设计使得观众得以窥见不同人物故事的相互联系,将原本看似无关的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,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。这样的安排不仅提升了剧情的紧张感,也增强了观众的吸引力,使得观众在追剧时总是迫切地想要知道,这些人物之间接下来会如何相互影响。

人性矛盾

2019台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第二季_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二季出来了吗_豆瓣9.4分剧集分析

剧中角色多具人性冲突。议员高张玉敏的形象尤为鲜明,她在议会上强调法律应独立于情绪,但自己丈夫遭刺后,却又渴望凶手及其家人遭受不幸。她倡导废除死刑,却在遭受侮辱后表现出痛苦,还私下赞同了对杀人犯家属的恶意评论。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,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,让观众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。

讽刺现实

网红的行为显得特别讽刺,他们带着团队强行闯入罗誉的家,只为吸引观众眼球,大声宣称“杀人犯的儿子住在豪宅”,却未曾注意到兄妹俩生活的困苦。在现实生活中,也有不少人为追求关注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。剧集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,讽刺了现在一些为了利益不惜一切、不尊重他人的恶劣现象。

2019台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第二季_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二季出来了吗_豆瓣9.4分剧集分析

正义破碎

剧中将“正义”这一概念拆解展示。每个角色都持有各自对“正义”的理解,但这些理解往往矛盾且充斥着虚伪。观众原本对正义的认知在剧中变得不再清晰,引发了对何为真正的正义的深思,以及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坚守与作出正确判断的思考。

结局反思

罗誉在天台边缘放置了恐龙玩偶,画面拉远,台北101的霓虹灯和警笛声交织,气氛显得格外压抑。这样的场景让观众意识到,在舆论和网络暴力的冲击下,任何人都可能变成伤害他人的工具,如同飘落的雪花。这部剧让我们深思,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,我们的行为是否在不经意间伤害了他人。

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二季出来了吗_2019台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第二季_豆瓣9.4分剧集分析

这部剧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,主要在于其勇敢地揭示了社会现实,并且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。在观看剧集的过程中,你是否有过某个情节让你深受触动?欢迎点赞、分享,并留下你的看法进行讨论!